江西省吉安县2018-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
答题卡下载
收藏试卷
平行组卷
一、选择题 (共1题,共5分)

1、

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晌午(shuǎng)   祈祷   精神抖擞(sǒu)   珊珊来迟

B.拖沓(tà)   伶仃   鲜(xiǎn)为人知   海市蜃楼

C.赢弱(léi)   哆嗦   锲而不舍(qì)   语无伦次

D.蜷伏(quán)   愧怍   混为一谈(hǔn)   浮想连篇

二、现代文阅读 (共1题,共5分)

2、

阅读下面的文章,完成各题。

杏花春雨江南

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“白马秋风塞上,杏花春雨江南”,印象特别深刻,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,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,马蹄得得,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,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。突然马一声长嘶,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。

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“骏马秋风冀北”,意境相似,后一句则完整保留。画家李可染更是以“杏花春雨江南”为题,画了一幅水墨画。在很多人的心中,江南是故乡,是心灵的家园,也是感情的寄托。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《听听那冷雨》中就这样写道:“杏花。春雨。江南。六个方块字,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。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,变来变去,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,美丽的中文不老,那形象,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。”

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,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,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。我很有兴趣地杏阅了“杏花春雨江南”的出处,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《风入松寄柯敬仲》中,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,虞集写词相送:”报道先生归也,杏花春雨江南。”词翰兼美,一时争相传刻,流传遍海内。特别是结拍处“杏花春雨江南”,入画入书或入印,还被人织成锦帕,为时所贵。由此可见,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。

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,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。陈与义写"客子光阴诗卷里,杏花消息雨声中”,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。诗人客居他乡,在诗歌的平瓜中消磨时光。在淅沥的雨声中,杏花突然开放了。粉红腮颊。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。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,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,那场春雨来自心头.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。

⑤江南是美丽的,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;江南又是忧伤的,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。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,或是因忧伤而美丽?如果再往前到唐代,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,沿着牧童手的指向,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,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,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。

⑥我很奇怪,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,宋祁就写过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,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,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。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,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。或许,人生多苦难,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,在我们远离故乡,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,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,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,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,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。

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。我们也不难明白,春节晚会上那个《小城雨巷》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。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,独自彷徨在悠长、悠长又寂寥的雨巷,去寻找“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”。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,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。人们是怀旧的,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,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。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,也是同样的情愫。

⑧余中先生说:“无论工业如何发达,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。只要雨不倾盆,风不横吹,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。”在杏花春雨的江南,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,嗅着杏花的幽香,走在江南的雨里,被雨淋湿,也不失一种幸福。

(有删改)

【1】文章作者对“杏花春雨江南”的美学特质(或句中包含的意蕴)进行了解读,请你归纳出“杏花春雨江南”的几点美学特质。

【2】试从两个角度,分别写出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写得好在哪里。

【3】总观全文,“杏花春雨江南”指什么?你觉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
【4】文章作者在第5段通过巧妙的想象,表现了与古人邂逅的情景。请你也选择一位中国古代文学名家,展开自己的想象,仿照划线部分的写法写几句话。(句数、句式不必完全相同)

三、名句名篇默写 (共1题,共5分)

3、

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。

(1)念天地之悠悠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(2)荡胸生曾云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(3)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
(4)落红不是无情物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(5)可以调素琴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(6)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(7)山重水复疑无路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(8)万里赴戎机,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
四、诗歌鉴赏 (共1题,共5分)

4、

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各题。

柏林寺南望

郎士元

溪上遥闻精舍①钟,泊舟微径度深松。

青山霁后云犹在,画出西南四五峰。

(注释)精舍:僧、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。

【1】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本诗先写诗人遥闻,然后泊舟上岸,再取径穿林,最后来到柏林寺南望,线条清晰,画面感极强。

B.第一句写溪上遥闻钟声,清晰可辨,概是雨后空澄净之故。诗人内心喜然,欲一探究竟。

C.第三四句诗人登高远眺,“西南四五峰”格外青翠亮丽,只因青山被雨洗过。

D.本诗诗面上无一“情”字,实则无不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。

【2】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( )

A.第二句着一“微”字,说明前往柏林寺之山径的小而幽,用“深"字,写出了松林的茂密幽深,“微”深"二字,巧妙写柏林寺幽静或幽深的环境特点。

B.三、四句诗人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画出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,意境全出。

C.本诗虽意在写景,然处处有人的踪迹、人的感受、人的情趣,融情于景,创造出“诗情画意”的艺术佳境。

D.第四句可谓全诗的点睛之笔。只有经过泊舟穿林,再加上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,才有南望画面的精彩和诗人情绪的愉快。因此第四句的“点睛”,有赖前三句的“画龙”。

五、名著阅读 (共1题,共5分)

5、

名著导读

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写下了“同室操戈相煎何急”的诗句,这句诗源自《三国演义》中曹植的《七步诗》。原文如下:(曹)植略不思索,即口占一首曰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位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”

请问:曹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?曹丕听后有何反应?他又是如何处置曹植的?请简述相关情节。

六、作文 (共1题,共5分)

6、

写作:题目:在阅读经典的日子里

要求:1.写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。记述阅读课外经典书籍的点滴故事,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。2.书写规范,不出现个人及学校的任何信息。

七、 (共1题,共5分)

7、

阅读下面文言文,完成各题。

藩年十五,尝闲处一室,而庭宇芜岁。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,谓藩曰:“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?”藩曰:“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?”勤知其有清世志,甚奇之。

【1】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是( )

A.藩/年十五 B.而/庭宇芜岁 C.父/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D.安事/一室乎

【2】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。

尝(_____)   谓(_____)   安(_____)

【3】翻译下面的句子。

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?

【4】对文中陈藩的观点,你怎么看,说说理由。

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>>
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>>
试卷分析
(总分:60)
总体分析
选择题(1道)
现代文阅读(1道)
名句名篇默写(1道)
诗歌鉴赏(1道)
名著阅读(1道)
作文(1道)
(1道)
难度分析